西行帕米爾·一線見聞①
克克吐魯克:鮮花開在我們心上
《手機實拍海拔5200米邊防巡邏 你翻山越嶺的樣子真帥》視頻作者:王艷 何友文

克克吐魯克邊防連官兵巡邏在邊境線上。岳小平攝
7月5日,關外一派色彩斑斕的景象。
位于瓦罕走廊盡頭,海拔5200米的東克克吐魯克達坂,寒風凜冽。抬頭仰望,綿延起伏的層層峰嶺,一片冰封雪裹。
在塔吉克語中,“克克吐魯克”意為“鮮花盛開的地方”。但此刻放眼群山卻難見一絲綠意,荒涼、缺氧、寒冷,是記者對這里的最直觀印象。
乘巡邏車抵達海拔4900米的山腰處,記者跟隨官兵徒步攀爬3公里的巡邏路程。雖說只有3公里,但在高海拔地區(qū)翻山越嶺,對普通人來說,無異于挑戰(zhàn)極限。
腳下亂石嶙峋,每走一步都十分艱辛,一不小心就容易跌倒。由于嚴重缺氧,記者只覺得耳畔有陣陣蜂鳴聲,連呼嘯的風聲都聽不見。
而官兵的表現(xiàn),卻足以用神勇來形容。
22歲的下士李敦云,全副武裝,過溝越坎,身手矯健,如履平地。他本來已經(jīng)爬到半山腰,看到記者步履維艱,又折返回來,與記者并肩前行。
越行,越遠??吹接浾邔嵲陔y受,帶隊干部、卡拉其古邊防營副教導員楊小強下令原地休整。
楊小強說,再往上走,將要穿越一大片冰川,10層樓高的冰川絕地而生,登臨之苦,艱辛程度,難過蜀道。
有多難?
數(shù)十平方公里厚厚的冰層下,藏匿著無數(shù)突兀的冰錐。官兵行走其上,時不時就會踩透日照后表面漸融的冰層,要么灌滿一鞋水,被凍得瑟瑟發(fā)抖;要么踩到冰錐上,扎得人疼痛難忍。
李敦云說,官兵們最怕的是無任何征兆的雪崩,以及深不可測的雪豁。
每次,在冰川上巡邏,官兵必須手手相挽、謹慎挪步。因為,在這里哪怕一聲吶喊也會招致雪崩。
不到半小時,記者的指甲和嘴唇已紫中帶黑。高原反應導致頭疼欲裂,心如擂鼓。
想堅持,卻難再堅持,記者掉隊了。
一直陪伴記者的李敦云,轉身眺望十幾公里外巍然屹立的雪山說,眺望雪山,是他在克克吐魯克邊防連戍邊最快樂的事。
當兵4年了,他還沒探過家,而對雪山情有獨鐘的真正原因,這位邊防戰(zhàn)士有更深層次的解讀。
“雪山巍峨,讓人震撼。但山高人為峰,我們邊防軍人駐守在雪山哨卡。有我們在這里,祖國就會安寧和平?!边@位“95后”小伙兒,談到自己的職責使命充滿激情與自豪。
李敦云所在克克吐魯克邊防連,駐守瓦罕走廊最前沿,主要擔負中阿邊境一線守防任務。
雖然,寬闊的卡拉秋庫爾蘇河貫穿整個通道,但這里卻是不折不扣的“生命禁區(qū)”——平均海拔超過5000米,常年平均溫度在-5℃至-10℃,最低溫度達-40℃。
李敦云說,由于缺氧,每次巡邏攀爬達坂,就像“爬天梯”一樣艱難。雖說在報名入伍時,對邊防的艱苦早已做好了心理準備,但到了邊防連,這里的艱苦程度還是超出了他的想象。
李敦云來自甘肅敦煌的一個農村家庭,高中畢業(yè)后,在家人的支持下他參軍入伍,并主動報名到新疆戍邊。
在新疆邊防,像李敦云一樣的“95后”戰(zhàn)士占了大多數(shù),有的來自江南水鄉(xiāng),有的來自改革開放前沿地區(qū),也有的來自經(jīng)濟相對落后的西部地區(qū)。“但無論來自哪里,家鄉(xiāng)的自然條件,都要比邊防優(yōu)越很多?!睏钚娬f。
與內地“95后”的生活環(huán)境截然不同,邊關沒有商場,沒有大排檔, 沒有互聯(lián)網(wǎng),沒有KTV,智能手機也不能天天使用……

克克吐魯克邊防連官兵策馬巡邏在風雪邊關。岳小平攝
面對巨大的生活落差和長期的寂寞,不是所有的人都能適應。
21歲的上等兵鄭衛(wèi)國來自廣東茂名,兩年前,他從廣州涉外大學畢業(yè),懷著一腔熱血,毅然攜筆從戎。為了接受真正的錘煉和考驗,他選擇來到邊防部隊。
戍邊的每一天,都讓他刻骨銘心。
剛開始站崗時,因為缺氧,鄭衛(wèi)國經(jīng)常臉憋得發(fā)紫,同時還要面對生活中的各種不適應,“剛來連隊第一周,正好趕上斷水了,連一次臉都沒洗過。這種艱苦,是當初想象不到的。”
鄭衛(wèi)國坦言,剛到邊防連時,他特別害怕夜間站哨,山間傳來群狼嗥叫,聽得人心里發(fā)毛。
“現(xiàn)在好了,我早已度過了適應期,與雪山、哨卡融為一體,與戰(zhàn)友們融為一體。我們邊防連就是一個同甘共苦的快樂大家庭?!编嵭l(wèi)國自信地說。
前段時間,鄭衛(wèi)國大學時的班主任組織全班同學聚會,他在電話里對鄭衛(wèi)國說:“每個人都見到了,唯獨沒見你……但我們都為你自豪!聚會時,大家談論最多的是你。”電話這頭,鄭衛(wèi)國已泣不成聲,那是他入伍以來,唯一一次流淚。
從老師和同學的話語里,鄭衛(wèi)國體會到了自身堅守的價值和意義——享受生活、領取高薪,和心上人花前月下,以后有的是時間,而以堅守雪山哨卡、巡邏“生命禁區(qū)”的方式服務祖國和人民,卻不是人人都有這樣的機會。
“戍邊的日子里,我學會了擔當、忍耐,懂得了吃苦就是吃補的道理。人生的價值,就體現(xiàn)在日復一日的堅守中?!编嵭l(wèi)國說。
20歲的上等兵劉玉慶,曾是青海建筑職業(yè)技術學院一名在校生。
在一次執(zhí)行任務中,他的腳趾嚴重凍傷,雖然及時進行了治療,但至今時常又癢又疼。
“這沒啥,不管千難萬險,只有確保邊境一線安全,我們心里才踏實?!眲⒂駪c說,戍邊的日子談不上驚天動地,也很少遇到什么大事,但做好每一件“小事”,才能確保不發(fā)生什么“大事”,這就是我們戍邊守防的全部價值和意義。
看著一茬茬年輕戰(zhàn)友在邊關生活的歷練中漸漸成長,在克克吐魯克邊防連守防15年的老兵馬小龍說,軍營是座大熔爐,進來的是鐵、出去的是鋼。
“作為一名‘80后’,我最大的感受就是,‘95后’同我們這一代人相比,雖然他們成長過程中的生活條件更為優(yōu)越,但在他們身上,同樣激蕩著男子漢的熱血,傳承著祖國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、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紅色基因?!彼f。
黝黑的臉上時常露出青澀害羞的笑容,但每每談到自己的職責使命時,卻又顯得格外自信成熟……如果,要給“95后”邊防軍人畫張像,就應該從這里起筆。
今天,邊防軍人的自信源自哪里?
李敦云說:“作為一名守衛(wèi)國門的邊防軍人,一想到自己堅守的戰(zhàn)位是與祖國的安寧、人民的幸福緊緊聯(lián)系在一起,即使再苦再累都覺得值得!”而在鄭衛(wèi)國眼中,缺憾也是一種美:“雖然帕米爾高原一年四季看不到綠色,但我們的心靈之樹常綠。”
“誰說克克吐魯克沒有鮮花?”楊小強說,守防的每一天,我們的心中都充滿陽光,老高原、老邊防精神滋潤出的傳統(tǒng)之花朵朵絢爛,永遠盛開在海拔5000米的雪山哨所。
每一名邊防戰(zhàn)士的心中都綻放著精神之花、理想之花,“鮮花盛開的地方”因此名副其實!